『 高效学习的科学方法 』-《考试脑科学》
要想要学习变得高效,首要之事是要了解大脑记忆的规则。
关于快速记忆,关于考试方法;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池谷裕二基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分享许多容易实操的方法。
记忆的本质
知识是怎么被存进大脑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要在图书馆里找到一本书,你一定不会一个个书架去找,你会找图书馆管理员,通过书的名字和分类,然后直接前往对应的书架。
人的大脑就如同一个图书馆,存放着大量的信息;我们的大脑里也有一个像“图书管理员”一样的角色,帮助我们分类和筛选信息,我们把这个管理员叫做“海马体”。
一个人每天要接触数以亿万的信息,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都存起来,不然图书馆几天就满了,所以海马体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识别这些流动的临时信息,一旦判定没用就会把它们清除。
比如来看一下这一串毫无规律的数字,
你默念几遍闭上眼睛就能暂时记住,但过几分钟你就会忘记它。
所以海马体里的信息,只是暂时存放,我们把它叫做短期记忆;当信息被海马体识别为重要信息,才会让神经元进行强连接,放在大脑的“书架”上,从而变成长期记忆。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当海马体被微小的电流反复刺激,神经元的连接就会被强化,短期记忆就更容易变成长期记忆,科学家把海马体的这种增强状态叫做LTP(Long-Term Portentiation)。所以快速学习的秘诀就是了解海马体的工作机制,然后找到激活LTP的方法。
快速学习的方法
来看这样一张图,我们大脑记住的信息会在4个小时后被遗忘一半,24小时后只剩下3成,48小时后只剩下2成。所以海马体有它固定的工作规律,每隔一段时间,它就会扔掉一部分它认为没用的信息。
再来回顾一下这样的现象:有时候我们想不通的问题,睡了一觉答案居然自己出现了;学了一天没学会的歌,第二天突然就会了。
这是因为睡眠时海马体会对里面的临时信息进行关联重组,当我们熟悉大脑的运作规律并在适当的时候加入刺激,就能更容易让海马体激发LTP状态。
基于脑科学研究,书里分享了许多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记忆的方法,比如:
预习、学习、复习的比例在1:4:16比较合适
睡前是学习更好的时机
考试前吃太饱会让大脑休息,但摄入适当的葡萄糖能让大脑活跃
大脑容易在开始和结束的时候保持亢奋,但是在中间会出现懈怠,这个现象叫做“中途松懈”,所以把1个小时的考试拆分成两个30分钟,对考试成绩提高有帮助
听莫扎特的曲子能提高记忆效果,但听贝多芬不行
更多方法就不在这一一列举了。
天才养成法
天才是怎么养成的?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小学成绩很糟,但初高中突然就逆袭了。
我们身边好像总有一些学习特别轻松的人,事实上并非他们的大脑先天聪颖,而是他们激活了大脑的某些通路,而这些通路找对方法大部分人都能激活。
人的记忆其实分为三种:经验记忆、知识记忆、方法记忆。
知识记忆就是那些我们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上初中之前我们的大脑大多用的是知识记忆。
随着大脑的发育,经验记忆渐渐占主导,它是指我们关联和重组信息的能力。
知识记忆就像一个个小房子,随着他们越来越多地被关联,渐渐地变成了村镇甚至城市。记忆之间的关联越清晰,就相当于城市中的道路规划越便利,我们就能越快地从一个地方抵达另一个地方,头脑中信息提取就越快,人就越聪明。
随着我们一次次往返,当我们不用想就知道怎么走时,经验记忆就变成了方法记忆。我们常说的肌肉记忆就是方法记忆,肌肉本身是不存在记忆的,所以所谓的天才并不是他们的大脑构造有多独特,而是他们不知不觉在大脑中关联出一条条通道,经过一趟趟往返,这条通道变成了方法记忆。
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目的地去培养不同的记忆方法,就能更容易实现弯道超车。
这本书有一、二部,这次分享的内容均来自第一部。读完这本书后,深深觉得家长、老师和需要考试的学生们真的十分有必要去学习一些脑科学。
从小我们就被填鸭式地教育,对于学习和考试,我们最大的感受是讨厌甚至是恐惧。当我们熟悉一些脑科学方法,学会引导自己喜欢上学习,一切都会变得事半功倍。
最后,分享书里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阅读:
——《考试脑科学》
《考试脑科学》
- 作 者:[日]池谷裕二
- 翻 译:高宇涵
- 出版年:2019.7
- 分 类:认知成长
——来自 @不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