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灵感增援未来的自己 』-《笔记的方法》
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在懂得和做到之间缺少了一个连接的桥梁,这个桥梁是什么?
今天这本书,或许会颠覆我们以往对笔记的认知。
笔记的意义
为什么记笔记?
我们时常会冒出许多美妙的想法:洗澡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也许在散步的时候。这些精彩的灵感稍纵即逝,一旦错过,便难以重现,从而失去了未来可能带来的种种机遇。那些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的问题,有时突然就来了答案。但狂喜之余如果不做记录,灵感很快就会消失。
可这些被遗忘的想法,在未来极有可能给我们提供巨大的帮助。 所以,什么是笔记?
笔记是我们给自己创建一个外部大脑,我们可以把有用的信息暂时存放在那,以便需要的时候随时取用。
书里说
所以笔记就是我们给未来的自己写下的一张张小纸条。当它递向未来,便成了我们增援自己的魔法。
那么,这些小纸条该怎么去写?
笔记的方法
怎么记笔记?
有一个概念叫做:“必要难度”。意思是越容易得到的知识,就越容易被遗忘,也越难应用于生活。因此,笔记需要一定“阻力”才能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但又不能太复杂,导致执行困难。
所以太过容易的记录徒劳无功,过于复杂的记录又难以持续。 基于这个认识,首先就诊我们以往的三个错误认知:
1. 收藏 ≠ 笔记
“收藏”只是将内容另存,却没有进行任何思考或转换。
收藏不等于笔记。 每次刷到有用的文章或视频我们都习惯点个收藏,但晚一点再看常常等于“再也不看”,收藏成了一个自我安慰。
2. 划线 ≠ 笔记
“划线”只是标出别人文字的精华,没有用自己的语言理解与表达。
划线不等于笔记。 看完一本书,有些人习惯划满五颜六色的线条,摘录满满的金句,但这起到的效果也微乎其微。
3. 精美的手账 ≠ 笔记
“手账”过多关注美化和呈现,可能忽略了“思考与内化”这一核心。
精美的手账不等于笔记。有些人读完一本书,会花费巨大的精力把它记录成艺术品般的手账。 但艺术品的作用是欣赏,对实际生活并不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那么正确的方式是什么? 用一句话说就是:把有用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一个观点从读懂到变成自己的观点还需要经历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尽可能简短深刻地把它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就能让知识在大脑里完成第一次关联。每当产生有价值的思考时随手记录下来,然后在每一条笔记后面附上标签。
为什么要附上标签?
除方便检索外,标签是创新的媒介。 什么意思呢?
学习的本质是往大脑里存入新知识,而创新的本质是大脑里的旧知识产生了新的连接。
比如把网络和店铺结合就变成了如今的电商,把电脑和电话结合就变成了如今的手机。 所以想要实现创新,就需要把各个知识进行关联,标签就是关联的媒介。
关于如何创建标签,书里作者有详细分享软件使用以及标签模型,这里就不展开了。
懂得了方法,另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该记录些什么?
记什么内容?
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随手就能获得大量的信息,很容易让我们陷入“信息成瘾”。
比如:这个关于太空的科普挺有意思的看一下;这个讲心理学的没听过也看一下;这个讲投资的虽然暂时不需要,也学一下……
我们贪婪的吸收着外界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但这些零碎的信息很难相互关联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的头脑变得日渐混乱。最终的结果便是:我们明明什么都懂,却一点用的没有。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做好信息的筛选和整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以下三类内容是需要我们谨慎接触的内容:
- 煽动情绪,让人恐慌的内容
比如:震惊!未来这些岗位将被Ai取代。 - 按摩情绪,让人感到过于舒适的内容
比如:摆烂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 极端主观,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内容
比如有些看起来比读爽文还过瘾,但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的观点。
以上内容并非一定没有价值,知识建议带着思考谨慎吸收。
以下三类信息是我日常记录的内容:
- 突然的灵感
- 阅读的启发
- 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让那些奇思妙想、美好体验被一笔笔留住时,你便和未来的自己建立了联系。 你在与他说:嘿,我又给你想了一个好点子。
另外,在笔记的后续可以继续记录自己的实践经历。 这样一来,就能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并且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发生的变化。
本书作者刘少楠、刘白光,是互联网圈资深的创业者,书中详细分享了他们创业过程中沉淀的笔记方法、注意事项以及他们自己的笔记案例,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
最后,分享书里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阅读:
——《笔记的方法》
《笔记的方法》
- 作 者:刘少楠、刘白光
- 出版年:2023.9
- 分 类:个人成长
做一点小小的努力,就能奔赴更好的自己~
——来自 @不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