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启快速成长的思维模式 』-《终身成长》
努力和天赋,哪一个更重要?
作者说: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其实是思维模式的差别。
两种思维模式
作者认为,不同的人看待自己能力的方式不同,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 一种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或很难改变的,也就是 “固定型思维”;
- 另一种认为能力是变化的,是比较容易提升的,也就是 “成长型思维”。
听起来非常简单,但它却导致许多复杂现象的产生。
固定型思维的人觉得,我的能力就是这样了,基本不会改变了。所以当他们遇到一件看起来有点困难的事,第一反应就是缴械投降。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觉得,能力是可以提升的。他们觉得解决麻烦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所以固定型思维的人会不断地去证明他的能力,比如:总会说起过去的一些辉煌,喜欢翻旧账,喜欢给人贴标签,包括过度地追求奢侈品。这些都是固定型思维的表现,他们需要用这些方式,去证明自己那“不会变”的能力。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会高度地关注能够提高他们认知水平的信息,他们觉得不管自己还是别人都是在变化之中的。所以他们不仅仅是面对困难的态度不同,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更加宽容,更愿意与人沟通。
固定型思维的人往往会表现得傲慢、自卑,害怕被指责却喜欢指责别人;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往往看起来更冷静、更谦卑、也更和善。
那么,两种思维模型是怎么形成的?
思维形成的原因
有三个孩子一起搭积木,怎么搭都搭不好,他们的父亲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教育他们。
第一个孩子的父亲直接展示给他看,说:“你看,这样这样不就好了吗,是不是很简单?”;
第二个孩子的父亲则不断地鼓励他,说:“我们再试试,你那么聪明,肯定可以的”;
第三个父亲则和他说:“我们试了那么久还没成功,可能是方法用错了”,哪一个孩子更容易养成成长型思维?
*案例仅用来帮助理解思维模式,并非绝对
第一个孩子会发现他感到困难的事,别人却能轻而易举地找出答案,他会觉得是因为自己太笨的缘故。在一次次失败和自我怀疑的过程中,他会觉得改变很难,从而形成了固定型思维模式。
第二个孩子总是被鼓励,从小一直被灌输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什么事都应该顺利完成。或许他会更有自信,但同时他也会将所有成功的原因都归因于自己,这或许也会渐渐形成固定型思维。
而第三个孩子会觉得失败只是因为没找对方法,只要不断去尝试,找到正确的方法就会成功,这便是成长型思维。
所以,盲目地批评和盲目地鼓励,最终都会形成固定型的思维。唯有客观地学会把成功的因素归因于过程中,找到正确的方法,才能形成更健康的成长型思维。
生活中的应用
这两个思维,其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到影子。拿做短视频来说,用些人看到一些很酷的视频,第一反应是他们真厉害,下意识地觉得学会它一定需要很多时间,甚至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学会这些东西。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客观分析需要的技能,然后着手尝试,最终便能确定各方面技能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
因为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对问题的态度和应对策略,所以,思维的不同很多时候会直接影响结局。而且,这两种思维不仅仅作用于个人,还会应用于各种人际关系中。
比如亲密关系中,如果双方都觉得双方能够在相处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他们就会更加地愿意彼此沟通,从而在争吵和磨合中越来越好。又比如,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企业或者组织,能够更加容易在复杂的环境里越挫越勇。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其实都混杂着带有两种思维模型,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时间点或许都会有变化。但一旦用一种思维模型去评价一个人,那就又陷入固定型思维之中了。
最后,分享书里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阅读:
——《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
- 作 者:卡罗尔·德韦克
- 翻 译:楚袆楠
- 出版年:2017.11
- 分 类:认知成长
——来自 @不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