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经典“识人术” 』-《理解人性》
人性或许是这世上最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
如果你能对人性有一些深刻的理解,不管对工作还是生活对人还是对己都能带来深远的帮助。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因为《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阿德勒被更多人熟知。今天这本书更加详细的记录了他的各项心理主张。
阿德勒的目的论
为什么面对同一件事,有些人会表现得温和冷静,有些人却暴跳如雷?
在弗洛伊德看来,个体不同的行为是由不同的童年经历导致,两者是因果关系。
但阿德勒却认为:
这个主张成了当今积极心理学的基石。
比如说:为什么一个孩子会讨厌学习? 表面上看是因为这个孩子懒惰,但从深层的目的看却不是这样。
中式教育中,很多人认为夸奖会让人骄傲,所以 “批判式教育” 一度是中式教育的主流。 所谓 “棍棒之下出孝子” 相比 “你真棒” 之类的鼓励,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 “你不可以” 这样的指责。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潜意识会渐渐地认为 “犯错的人不值得被爱” ,于是对犯错变得十分敏感。
但学习是一个天然需要犯错的过程,所以相比尽可能不在学习中犯错,想办法逃避学习却要容易得多。因此他们通过让自己表现得愚蠢或者懒惰来逃避学习,从而达到“获得关爱”的目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遇到对错误十分敏感、十分害怕承担责任的人,这背后的目的往往也是“渴求关爱”。基于目的论我们需要明白不能通过孤立地看一个人的行为和表达来评判他。要看这些表现背后他的成长背景、当下的环境以及个人目标具体是什么,由此我们才可以真正地理解一个人。
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为什么人和人的性格相差那么大?一个人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阿德勒认为:
当这些攻击指向他人,就会表现出 好胜、仇恨、妒忌 等行为,当这些攻击指向自己,表现出来的就是 社恐、抑郁、孤僻 等特点。而这些行为成为一种常态,便成了一个人的“性格”。
所以阿德勒认为:人的性格并非由遗传决定,更多是因为一个人在生命早期和环境的不断互动中形成的。
比如当一个人从小便被要求“事事争第一”,那么追求卓越便是他获得父母认同的唯一办法。所以日常生活中他便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 “我是输了还是赢了?”、“其他人怎么看自己” 等等,最常见的一种性格就出现了 —— 虚荣。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点是阿德勒在上个世纪中提出的。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今天的心理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个体的性格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阿德勒的主张也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它告诉我们:不管通过攻击自己还是攻击他人来追求认同,都只会让我们偏离健康的心理轨道。
而获得认同的唯一健康且有效的方式,阿德勒说:
真正的自由
人想要在这世界上更好的生存,就必须去获取各种各样的资源。
但这个世界的资源有限,每个人都必须付出努力才能获得。而努力有两个方向:
- 一是以“弱肉强食”的思维通过追求权利获得,
- 二是以“等价交换”的思维通过提供价值获得。
而这两种思维分别应对着个体的“权力感”和“社会感 (归属感) ”。阿德勒认为通过追求归属感来实现个人价值是心里健康的关键。
我们的教育环境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到处充斥着排名、比赛、竞争,因此虚荣的权利之争是社会的常态。遗憾的是除了学心理专业的人以外,我们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关于人性的教育。
所以对于深陷虚荣和权利之争的人来说,唯有通过主动学习,发现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目标和渴求,在这个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放下权利之争才能放下焦虑和不安,从而形成健康的自我、获得归属感、获得自由。
这本书是阿德勒的代表作,其中关于“目的论”和“自卑感”的解读,帮助了很多人识别到自己的心理错误,然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相比各个不同的翻译版本,这一版每一个章节前都有霍丹青老师针对该章内容的通俗解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
最后,分享书里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阅读:
——《理解人性》
《理解人性》
- 作 者:阿德勒
- 出版年:2023.11
- 分 类:个人成长
——来自 @不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