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你的时间管理没有用?』-《时间人格》
如何改掉拖延,成为一个高效的、执行力特别强的人?
这本书或许会刷新你对时间的认知。
时间人格
这个时间碎片化、注意力缺失的时代,大多数人都会陷入拖延、注意力涣散的漩涡。
专注和高效成了一个人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许多人开始尝试各种方式的时间管理:写计划、记日历,但总是难以坚持,这是为什么?
《时间人格》中提出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比如有些人稍微多一些事务就觉得匆忙慌乱,而有些人面对堆积如山的事务也能从容不迫。
斯坦福研究团队做过这样一个测试:根据以下标尺,想一下10年后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有多大联系?
- 如果你觉得两个自己完全是一个人,那就打7分;
- 如果觉得10年后的自己就像是陌生人,那就打1分。
得分高的人代表与未来的自己联系更强(即对未来的“预期现实感”更强),更愿意为未来的自己付出努力;而得分低的人则很难放弃当下的诱惑,不为长远的目标做出实际行动。最终的统计也发现得7分的人的资产总额,比得1分的人高出30%。
这就是为什么对某些人来说,列出任务计划总是难以完成的原因,毕竟面对遥远模糊的未来,很难维持驱动力。而破局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提高任务的现实感和紧迫性,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的时间管理特别有效,而有些人总是失败的原因。
书里根据一个人对过去以及未来的时间感知,分成了8种时间人格,看一看你属于哪一种。
8种时间人格
一个人对未来预期的偏差,根据强弱和多少,可以分成这样四种人格:
- 预期强且多的人是“超载者”,他们觉得与未来的自己联系紧密,总觉得未来还有很多事要做,于是经常被工作追着跑,总是感到焦虑、不安、压力大。
- 预期强且少的人是“自律者”,他们总能按照计划完成工作,但有时因为过于勤奋而忽略当下,难以感受人生的快乐。
- 预期若且多的人是“享乐者”,他们总喜欢挑简单的工作去做,对于长期的项目总是停滞不前。
- 预期若且少的人是“躺平者”,他们不知道做什么,也很难感受到做事的意义,没有奋斗的欲望。
而一个人对过去的回忆也存在偏差,包括积极和正确两个维度。回忆积极的人,总是记得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淡化痛苦的事。回忆正确是指一个人对回忆的篡改程度,篡改大的人,对任务完成时间总是估算错误。
根据过去的回忆偏差,可以分成这样四种人格:
不同的人格适用不同的时间管理方法。
比如,对时常处于焦虑的“超载者”来说,通过代办清单列出清晰的计划能让他们产生“这些事在未来某个时刻就会被完成”的感觉,焦虑感就会消失不少。但对于自律者来说,他们本身就生活在“计划”之中,给自己增加一些“无聊的假期”,反而更能增强他们的创造力。
正本《时间人格》通过对近2000篇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献研究,发现了“时间人格”这一真相,改变了很多人对时间管理的认识。
总而言之,当时间人格与方法不匹配时,再厉害的时间管理技巧也会失效。除了深入分析各种时间人格外,书中为每种人格匹配了多种时间管理方法,帮助我们成为真正“高效的”的人,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
最后,分享书里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阅读:
——《时间人格》
《时间人格》
- 作 者:[日]铃木祐
- 出版年:2024.5
- 分 类:认知成长
读完这本书有一点深刻的感受:
一个人自律的深层原因其实是“对未来的预期强”,也就是觉得未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是一个人,所以更容易延迟满足;预期弱的人更愿意取悦当下的自己,比如大吃大喝、好吃懒做,因为这么做的是代价由未来的自己承担的,而在他们的感觉上,那是“另一个人”,所以未来的自己轻易地被舍弃掉了。
注意力被剥削的时代,重新调整自己的时间人格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
——来自 @不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