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伤的人会去伤人 』-《我的骨头没有忘记》
受伤的人,会不断地去伤害别人。
这个本书记录了一个亚裔女孩,从严重的心理创伤中摆脱出来,最终获得治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看见很多自己的影子。
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破除这道伤害的循环?
心理创伤的表现
如果从0~100分去评估自己心理健康的程度,你会给自己打几分?
先看看下面这些创伤的表现,你占了多少:
- 生活中,你似乎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关系
- 对于别人的情绪,你总是表现得过于敏感
- 你害怕麻烦别人,不敢和人倾诉自己的需求
- 同时你也不喜欢被人打扰,所以你也不愿意去真正倾听别人的需求
- 但你又希望被人看见,所以你总是在道歉,或者总希望别人向你道歉
- 你很想做好一份工作,但很奇怪,你很难持续做一份工作
- 你很难拒绝别人,所以工作中你会轻易地接过别人的请求,去做分外的事
- 你极度害怕被指责,十分渴望被老板表扬,所以你总是充满焦虑
- 你很难觉得自己是完整的,只有别人不断地认可,你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完整
书里说:
因为“被爱”往往意味着“被认可”,而从小若是不断遭遇否定或忽视,就会产生深层次的自我怀疑。而以上种种,都是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的表现,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创伤?
心理创伤的原因
书里说:
例如,父母或至亲频繁使用打击、嘲讽等方式,累积的负面体验会让人深陷“我不值得被爱”的思维模式。
所以,心理上的创伤往往不是因为一次性的、惊天动地的经历,而是因为长期处于一种自我压制的状态中。
比如包括这本书的作者,也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亚裔孩子,从小最被看重的就是“成绩”。考得好的就会得到夸赞,考得不好就会被冷落甚至打击,于是我们心中便会觉得:我只有赢过别人才值得被爱。这一过程会让孩子将“好成绩”与“自我价值”直接挂钩,形成难以摆脱的压力和自我怀疑。
但赢过别人并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听话、乖巧、懂事,不断想办法取悦父母,而这么做的代价,是牺牲掉自己的好奇心和生命力。
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中,就会生出各种保护机制。你可能会在争执或者悲伤的当下,一下子从情绪中抽离出来,突然变得理性、陌生,仿佛自己不是当事人,而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这种现象叫做“解离”。
当你一个人呆着,或者回到亲近的人身边时,这些被压制的羞耻或愤怒又会重新出现,转变成攻击性,不断攻击自己身边的人。
这种现象叫做“闪回”。
这些都是自我保护的调节机制,让我们得以从压力和刺激中短暂离开,但那些被压制的情绪如果一直都得不到正确地释放,创伤就会在心中越藏越深,最终要么伤害了自己,要么是伤害了周围的人。
如何疗愈自己?
获得真正疗愈的前提,首先我们需要转变面对创伤的态度。
书里说:
哀悼什么?
哀悼我们本应该拥有的童年;哀悼考试考砸后的辱骂,那本该是温柔的鼓励;哀悼无意犯错后的羞辱,那本该是温柔的教导;哀悼分享喜悦后的扫兴,那本该是一同欢欣雀跃。 我们需要哀悼那些本该拥有的温暖,或本该得到的理解与陪伴,却在现实中缺失或被剥夺。
有些人一生都在和原生家庭纠缠,但成年的我们需要学会的,或许是和父母在心理上拉出一个适当的距离,这样我们心中那个受伤的孩子,才能真正独立起来、获得成长。
书里说:
你的父母、你的伴侣,或者其他一些你觉得本该给予你关爱的人,他们或许也是一个个受伤的人。所以渴求他们有一天学会去爱人,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我们需要学会从渴望中脱离出来,学会从自己的内在去关爱自己,这意味着不再执着“他们要懂我、爱我”,而是主动去理解、呵护好内心深处的自我需求。学会和自己说:不管你有什么缺陷,不管你曾遭受过什么,你都值得我无条件地去爱你。
本书作者斯蒂芬妮·胡是一个美籍华人,她的祖辈因为战乱移民到美国。成长过程中,父亲的忽视、母亲的殴打,让她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这本书记录了她一路疗愈自己的经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能了解许多疗愈自己的心理学方法,同时也能从中唤醒许多藏在我们心中的,已经被遗忘的童年经历。在她的书中,你能看到她如何借由心理治疗、自我反思以及与家人的重新沟通,逐渐走向自我接纳与复原。
最后,分享书里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阅读:
——《我的骨头没有忘记》
《我的骨头没有忘记》
- 作 者:斯蒂芬妮·胡
- 翻 译:高语冰
- 出版年:2024.9
- 分 类:心理学
——来自 @不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