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 』-《原生家庭》
你的父母会催婚甚至逼迫你和一个你不喜欢的人结婚吗?你的父母还把你当孩子,一旦你不听话就非常愤怒吗?你的父母会想尽各种办法让你心疼或者内疚吗?
如果有,这本书能给你带来巨大的自由。
注
这本书作者是国外的,观点和传统“孝”的文化冲突较大,读起来不适的可以读一些国内作者写的书。
“有毒”的父母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父母,有的“有爱”,有的“有毒”,但受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孝道的影响,有爱的背后往往藏着“剧毒”。书里列举了7种“有毒父母”,他们养育了一个个“中毒的孩子”,在本页放了一份“中毒孩子”自测清单,感兴趣的可以自测一下。
1.好心办坏事型父母
他们总是冠以好心之名给你增加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总会用“他们是出于爱我”、“他们其实是想帮我”这类的说辞来合理化自己的父母。
“合理化”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欺骗”,我们用这些看起来十分充分的理由,来让原本无法接受的事情变得容易接受。这种欺骗能够暂时帮我们获得宽慰,但时间久了迟早会爆炸。
2.操控型父母
他们干涉你的婚姻,操心你的事业,担忧你生活中的一切。他们觉得你离不开他们,当你试图挣脱他们的时候就会给他们造成巨大的痛苦。
于是,他们把操控伪装成关心来实施控制。比如“这都是为了你好”之类的说辞,隐藏的意思是:因为我太怕失去你,所以宁可让你生活在痛苦之中。
他们还会用威胁,甚至自我伤害来实施控制。比如“你不这么做就不要回家了”、“你怎么做我成宿的失眠”之类的说辞,隐藏的意思是如果你试图脱离我的掌控去过自己是生活,你将从此生活在内疚、沮丧以及深深的负罪感中。
这种操控在亲子关系中十分可怕,因为他们十分容易隐藏,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摆布。
3.放养型父母
很多孩子从小就不得不承担照顾自己的责任,甚至是照顾整个家庭的责任,可照顾家庭的重任足以击垮任何小孩。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一旦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他们会觉得一定是他们的错。比如父母离异的孩子,从他们生活中消失的父母会强化孩子不被关爱的感觉,他们会带着这种伤害步入成年,好像囚犯拖着镣铐一般。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一种“共依存”型人格,关于这个人格的介绍也放在本页了。
另外4种有毒父母分别是:酗酒型、言语虐待型、身体虐待型还有性虐待型,感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
健康的亲子关系
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孩子成年之前父母能够尽心保护,成年之后不管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放手让对方过自己的生活。那么我们该怎么去消除原生家庭的影响,怎么“解毒”呢?
书里介绍了5种方法帮助我们去拥抱内心那个不愿离开的孩子:
不要强迫自己原谅,勇敢地表达出愤怒。
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
重视自己的感受。
不要永远把父母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当你把父母的感受当做你大部分的人生决定的判断标准时,意味着你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你的人生也将由你的父母驾驭。
试试放下父母。
放下“不能丢下父母不管”的自我界定,这并不是说要你同父母彻底断绝关系,而是说你不单单是家庭的一员,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学会在照顾好自己和关心父母的情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放下不属于你的责任。
放下不需要你负责的问题,别再自我惩罚。很多问题并不是你的责任,你不需要一辈子把这个重担背在自己肩上,如果你一直因此责怪自己,内心永远充满羞耻和自我憎恨,就会不停的惩罚自己。卸下它们,然后按你自己的节奏去生活。
与父母对峙。
直面对父母的恐惧,与他们对峙,找到合适的方式勇敢地和你的父母对峙,说出内心的恐惧和悲伤,可以面对面,也可以通过书信,不建议打电话,因为随时可能会被挂断。做这件事最重要的不是他们的反应,而是你自己的回应。
如果面对父母的暴怒、谴责、威胁和狡辩后你依然能够坚守立场,就意味着你正在勇敢地面对痛苦的过去和艰难的现在。这将是你做过最令你恐惧,同时最能赋予你力量的事情。
最后,分享书里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阅读:
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
他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
- 作 者:苏珊·福沃德、克雷格·巴克
- 出版年:2018.8
- 分 类:心理学
“愚孝,就是陷于父母于不义,让他们在毁子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来自 @不略
中毒孩子自测表
你与父母的关系
- 父母还把你当孩子对待吗?
- 你人生中的重大决定大多需要先征得父母的首肯吗?
- 与父母在一起,或者仅仅想到将与父母一起共度时光,你就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身体反应吗?
- 与父母的意见不同会让你害怕吗?
- 父母会用威胁或者令你内疚的手段来操控你吗?
- 父母会用金钱控制你吗?
- 你觉得自己要为父母的情绪负责吗?如果他们不高兴,你会觉得是自己的错吗?你觉得哄他们开心是你的职责吗?
- 你是否觉得无论自己做什么,总是对父母有所亏欠?
- 你是否觉得总有一天你的父母会变好?
你现在的生活
- 你相信如果你与别人过于亲密,他们就会伤害你,或者抛弃你,或者伤害你之后再抛弃你吗?
- 你觉得人们会用最糟糕的方式对待你吗?生活中也总是遇上倒霉事吗?
- 你觉得弄清自己的身份、感受和愿望很难吗?
- 你是否担心人们了解了真实的你后就不再喜欢你了?
- 取得成功时你是否会焦虑,害怕有人揭发你是个骗子?
- 你会无缘无故地感到愤怒或伤心吗?
- 你是个完美主义者吗?
- 你觉得放松下来尽情玩乐很难吗?
- 你是否觉得有时自己明明是出于好意,行事却与你父母如出一辙?
共依存人格
“共依存”最早专门用于描述酒精、毒品等成瘾者身边陪护的人,后来这个定义被泛化了,也包括你对有强迫、成瘾、虐待或者过度依赖行为的人施以援手或承担责任,并为此做出牺牲的人。
比如有些人在家庭或亲密关系中,总是竭尽所能地去付出、去爱、去担忧、去帮助、去掩饰,他们相信如果自己足够好,对方总会有一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好好去爱他们。
但事实往往相反,他们选中的那些穷困潦倒又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根本不懂怎么去爱人,到头来只会助长对方不负责任的行为,被利用,最终空留一身怨念。
过度付出的人,总以为对方会为一个有奉献、体贴、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欣赏有加,总觉得自己十分高尚,但这种“奉献与帮助”会引领自己走向毁灭。他们对每个人都甘于付出,唯独没有想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