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科学的心理学看清自己 』-《生活中的心理学》
你的MBTI是什么?一个人的人格又是怎么形成的?
这套书一个4本,涵盖了大部分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学理论,这次分享书中一部分关于人格的内容。
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应对,决定这种方式的就是我们的人格。
书里是这样定义人格的: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的形成会经历8个阶段:
第一阶段:0 ~ 1岁
这个阶段的个体开始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并发现自己可以操控这具身体。他们好奇地去触碰一切他们能触碰到的东西,嘴巴是他们最重要的探索工具,所以什么都往嘴里塞。弗洛伊德把它称作“口唇期”,这个阶段的婴儿如果探索没有被满足,一些行为就会被固着下来。比如长大后喜欢咬嘴唇咬指甲等。 而在心理上,他们会觉得外界不可被信任,从而变得缺乏安全感。
第二阶段:2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个体开始意识到自己有一个“身份”,发现自己的身体和名字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自己的。但他们还分不清你我,觉得世界就是围着自己转的。在这个阶段,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识总是被破坏,长大后就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甚至霸凌他人。
第三阶段:3岁左右
所谓3岁看到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可以独立完成许多事,自己穿衣、自己吃饭;开始能够在不同的结果中体验不同的情绪,有开心、有沮丧;他们什么都想尝试,所以总是在闯祸、有破坏;如果去指责,就会变得悲观和自我怀疑。
第四阶段:4岁左右
这个阶段随着自我不断扩张到外界,他们发现自己拥有很多东西。我的妈妈、我的玩具、我的“阿贝贝”,他们没有办法接受自己拥有的东西被掠夺,一旦想要的东西没有办法得到,便会大哭大闹。这个阶段平衡很重要,既不能暴力制止,也不能过度骄纵,让他们觉得什么东西都能变成自己的。
如果教育得当,他们就能有健康的拥有感,觉得自己值得拥有一切,反之就会变成过度的占有欲。
第五阶段:4 ~ 6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能够识别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期待,由此渐渐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阶段受阻,长大后就会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底线。
第六阶段:6 ~ 9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发展出理性思维,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不再简单地听大人的话。这个阶段受阻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变的情绪化,容易失控。
第七阶段:12岁~青年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有了更长远的目标,并把这个目标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这对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一个人的意义感、价值观都在这个阶段形成。
第八阶段:成人期
在这阶段,我们开始学会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来分析自我,自我即是认识者,也是被认识者。之前七个阶段形成的种种人格,在这个阶段被总合成一个复杂的“统我”,各种身份开始统合。
以上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对我们进行独特雕琢,从而形成千差万别的人格。针对不同的人格分类,心理学家们给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
比如心理学家艾森克根据稳定性和外倾性,把人格分成四类:
20世纪20年代,荣格把它扩展成这样八种:
外向情感型(Fe) | 情感难外露,好交际,服从,随和,传统,
外向思维型(Te) | 理性,冷静,积极,武断,缺乏鲜明个性,
外向直觉型(Ne) | 主观,直觉敏感,善变,艺术性强,
内向感觉型(Si) | 被动,安静,富有艺术性,拮据,
内向情感型(Fi) | 沉默,忧郁气质,有思想,敏感,自我中心,
内向思维型(Ti) | 适应力差,聪明,固执,沉溺于玄想,
内向直觉型(Ni) | 偏激,爱好幻想,特立独行,离经叛道
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里格斯觉得这样的分类太过简单,所以和女儿迈尔斯根据这样四个维度,设计了一套更加完备的人格评估工具:
感觉/直觉(S/N)
思维/情感(T/F)
判断/知觉(J/P)
这就是我们熟知的MBTI。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被广泛运用各领域的大五人格,以及卡特尔的人格曲线等等,帮助每个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人格,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这套《生活中的心理学》一共四本,这是第四本《性格与人际关系》的部分内容。
本书作者北大心理学教授、中国心理学学会副会长王垒。王垒老师觉得如今市面上心理学书籍越来越多,但大多数过于学术又缺乏科学支撑,所以写了这套《生活中的心理学》,其中涵盖了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心理学理论,解答了许多生活的问题。比如如何变得自律、如何驾驭情绪、如何通过识别各种人格、处理好人际关系等,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
最后,分享书里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阅读:
——《生活中的心理学》
《生活中的心理学》
- 作 者:王垒
- 出版年:2024.1
- 分 类:心理学
——来自 @不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