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难中汲取活着的力量 』-《活着》
这是本一旦打开便合不上的书,这也是本一旦合上便不忍再打开的书。
作者余华,用极其质朴又实在冰冷的文字,描写了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主人公福贵跌宕一生的命运,
他告诉我们: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倾家荡产
福贵,地主家的傻儿子。仗着家有良田百亩,又是独苗,年轻时吃喝嫖赌,什么浪荡的事都干。
母亲溺爱,妻子家珍屡劝无果,父亲生怕断子绝孙也拿他没办法,以至于后来他在龙二的设计下,一夜之间输光了家里所有的家产。
福贵一家老小不得不从居住了几代的大宅里搬到了茅草屋,至此之后命运便开始翻云覆雨,福贵二字与福贵再无关系。
九死一生
福贵爹因心力耗尽,从分粪缸上摔下来死了;不久后福贵娘也积劳成疾,一病不起;福贵在进城请郎中时,又被抓了壮丁。
在战火和硝烟中的两年,福贵看尽了生命的渺小,也明白了活着的可贵。九死一生后他回到了家里,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只剩妻子家珍独自带着一双儿女艰难度日。
女儿凤霞,因一场高烧变成了聋哑;已经三岁的儿子有庆,也不认识他。
回到家的第一个晚上,福贵怎么都睡不着,他一会儿就要去摸摸家珍,摸摸两个孩子,他一遍遍对自己说:“我回家了”。
解放后,那个曾设计让福贵失去土地和家产的龙二,被判成恶霸地主当街枪毙了。行刑前,龙二哭着对福贵喊道:“我是替你去死啊”。
此时,命运的无常竟成了活下去的希望。
福贵对自己说:
亲人离世
但命运早已习惯了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任性。
妻子家珍突然患上了软骨病,渐渐丧失了干活的能力;十三岁的儿子友庆,在给县长夫人献血时,血被抽干而死;女儿凤霞一生命苦,好不容易嫁给了二喜这个好人,却因生产时大出血,生下苦根就撒手人寰(huán)了。
凤霞死后的不到三个月,饱受命运摧残和病痛折磨的妻子家珍也死了。
家珍死前的那些日子,对福贵说:
“我想到你会亲手埋掉我,就安心了”
“这辈子快过完了”
“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
从此,福贵、二喜和苦根祖孙三代便相依为命。
四年后,二喜干活时被水泥板夹死,福贵便独自带着外孙苦根生活,他常说:“有了苦根,人活着就有劲头”。但最后生病的苦根,却因为难得吃到一次豆子,被活活撑死了。
苦根死后的第二年,福贵用攒下的钱买了一头即将被宰的老牛,并起名为福贵,有人说他们是两个老不死。
福贵对福贵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
从此以后,家珍、凤霞、有庆、二喜和苦根这些逝去的亲人,都永远活在了福贵沙哑的嗓音里。
就像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写的那句:
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挪威的森林》
苦中有乐
读完这本书,相信大多数读者都会觉得福贵太苦了,仿佛那一整个时代的苦难,都堆积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的苦难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快乐。
或许是父亲死前的那一番用心良苦的对话,是母亲常说的那句:“只要人活的高兴,就不怕穷”,是从娘家跑回来的妻子家珍一生的无怨无悔,是那年运动会的赛跑上儿子有庆得了第一名,是全家宁愿饿死也再不会把女儿凤霞送人的坚定,是胸带红花的二喜迎娶凤霞那天的红红绿绿和锣鼓声声。
汲取力量
马东说:
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
而正是这一丝甜,便足以让福贵活下去的意志,在残垣断壁中破土而生。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作者余华说: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
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为什么说每个人都要尽可能的读一读苦难文学,因为我们的一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生命最终会把我们拥有的一切,一件一件的收回,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苦难。
而余华说:活着这本书就是写人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个成语“千钧一发”,让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没有断,这就是活着该有的力量,也是《活着》这本书给我们的力量。
最后,分享书中的韩文版自序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阅读:
——《活着》
《活着》
- 作 者:余华
- 出版年:2012.8.1
- 分 类:苦难文学
——来自 @不略